查看原文
其他

戗刀、磨剪、修表、木工、篾活……仙桃这些老手艺人的坚守!

关注 仙桃日报 2023-05-24

修鞋匠、箍桶匠、磨刀匠、剃头匠……

从前,街头巷尾总是聚集着各式老手艺人

小小的摊子风雨无阻

生活中的小麻烦

经他们之手总能解决

放心省事

如今,街头老手艺人

渐渐淡出人们视线

但老手艺人的坚守和创新

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“文脉”

连日来,本报记者

冒着酷暑炎热分赴全市各地

辗转街头村落

寻访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

真实记录背后一个个充满

匠心温情与生活智慧的故事

叶家福,今年79岁,家住郭河镇新河村二组,坚守传统木工技艺60多年。一块块木料,经其用推刨、墨线、锛、凿子之类的手工工具制作,变成农具、木船、龙舟等各式物具,也唤醒人们对木制品的了解和喜爱。即便“枼家”木作坊藏于乡野,也有爱好者上门踏访、购买。


(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)

  八月,末伏。郭河镇新河村二组“叶家木作坊”。

炽热的阳光从绿叶间泻落下来,在地上摇晃着斑驳的树影。伴随着声声蝉鸣,79岁的叶家福老人戴着老花镜,微微侧身,坐在一条陈旧的长木凳上,手拿钉锤,一下一下,凿着一块小小的木头。

  凿落的是满地纷纷的木屑,凿不穿的是流失的岁月长河。

  六十载手艺光阴转瞬即逝,从身强体壮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头发花白的暮年老人,他干了一辈子木匠活,佝偻的身躯近乎弯成了弓形。

  走上手艺之路全因生活所迫。16岁时,家境贫困的叶家福跟随当地非常有名气的平国凡师傅学习木匠手艺。众所周知,老一辈手艺人对徒弟管教严厉,叶家福从最简单的砍树、刨树皮、切割学起,双手经常磨出血泡。经过三年苦学,才练就一手精巧绝活。

  小到犁、耙、耖、梁头等传统五大农具,大到水车、木船、龙舟等,不管是“圆作”还是“方作”,叶家福样样精通。他的精巧在于,不用一颗钉子,全是榫卯结构。这就要求手艺人对各种尺寸的精准把握,不差一分一毫。而传统的手艺没有缜密的图纸,全靠心里一套精准的数据和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,“小板凳高多少,椅背多长,坐的面积多大,都娴熟于心。”

 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叶家福在方圆三四十里打响名气,家家户户都请他去做匠活。他打的木质品表面光滑顺溜,没有一根毛刺,既美观漂亮又实惠耐用。用当地乡亲们的话说,“一条板凳坐几十年不坏,一个木甄可用到子孙后代。”

  凭着一手精巧木活,叶家福养大了四个孩子,还把手艺传给了大儿子叶道洪和二儿子叶国山。不过,老二学了4年就去开厂办企业,老大的木匠手艺做了12年,如今年近花甲,孩子们不愿意学,所以再无传人。



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

工艺品也可由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

这让传统“老手艺”受到很大冲击

愿意专门学习木匠的人也越来越少



叶家福如今已是耄耋之年

身体早就大不如前

若无人继承手艺

这身绝活恐怕会逐渐消失 

和叶家福老人一样

我们身边的许多手艺人也正在老去

面临失传窘境


家住通海口镇永湘社区的黄斌,今年61岁,从事二胡制作30余年。从原材料变成一把精美的二胡,需要100多道工序,耗时半个多月。他制作的每把二胡都令专业玩家爱不释手。


◣徐腊先,在竹货街编织竹制品30多年。一根根竹条经过穿、插、钉、套等多道工序,编织成箩筐、簸箕、竹篓等紧密耐用又美观大方的竹器,现如今仍受欢迎。


沿河大道有一位传统的理发人李西祥,今年62岁,从事传统理发20多年。来这里理发、修面的都是老顾客,以中老年居多。老师傅熟练的手艺让人赞不绝口。


竹货街做了几十年竹制品的竹匠

一把剃刀亮绝活的剃头老师傅

棉絮飘飞弦响如歌的弹棉花匠

手工补锅底的白铁匠

磨剪子锵菜刀老师傅的吆喝声

也曾响彻大街小巷……


◣78岁的张珍洪是通海口镇人,在仙桃城区从事戗刀磨剪已有58年。张师傅已过古稀之年,但技艺娴熟,动作麻利。他说,这一行赚钱虽不多,但能为街坊邻居服务,便心满意足了。


◣修修补补过一生。今年80岁的汪杰脯老人一生都在干河解放西路修补自行车胎。老人每天早上7点出摊,晚上6点收摊,凭着熟练的技艺和修补过程“精益求精”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。


◣眼睛戴着改装过的放大镜,手里拿着镊子,在如发丝粗细的手表零件中游走,熟练的动作一气呵成,不一会儿,手表就又响起了清脆的嘀嗒声。他就是复州大道的修表师傅徐水平。33年与手表为伴,见证时代变迁。


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

用树木、藤条、竹子等天赐之物

编织布匹、打造工具、维持生活

然而,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

这些精巧的手工技艺濒临灭绝

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

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

随之消逝的

还有人与物的沟通

生命与自然的和谐

工艺传承上千年

是数代手艺人精益求精的追求

是老手艺人精神的传承

每一个老手艺人的背后

是几千年文化的传承

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,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匠人们的生活,曾著有《留住手艺》一书。盐野米松在书中说,“匠工的工作之伟大,之有趣,反映在他们的手艺上、人品中和他们的言谈举止里。”他也表达了忧虑,“在我的寻访旅途中,事实告诉我:出自匠工之手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,有的甚至因为没有继承人的缘故,现在手里的活计将成为最后一件。”

  盐野米松说,“手艺人制作的东西本来就是有温度有感情的。它会在你的生活中起到治愈的作用,能滋润我们的生活。现在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这些手艺,作为滋润生活的一个要素,人们热爱它。”

  确实,我们热爱它……

大家记忆中还有

哪些老手艺人呢?

欢迎留言分享您的故事


文/全媒记者  许立菊 

图/全媒记者 郑恒 刘贤双 晴霄

编辑/罗婉婷  责编/邓一凡  终审/易赶帮

如有转载,请署作者名及出处

▼往期精彩回顾▼贴心!仙桃7旬老人微信玩得溜,有人手把手教快去!打卡仙桃这家高颜值菜市场



扫码关注我们


新闻爆料3319845商业合作3314995

-传播仙桃好声音-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